酒精 = 熱量炸彈?! 飲酒6大陷阱害你減肥失敗!
你有過酒後宿醉、頭昏腦脹、口渴難耐,甚至隔天醒來仍噁心想吐的痛苦經驗嗎?為什麼一群人聚餐應酬同樣在喝酒,有的人會臉紅宿醉一杯就倒,有的人卻能面不改色、千杯不醉呢?大家可能聽過一個說法:認為喝酒會臉紅是肝功能好和代謝快、不臉紅的根本沒代謝,到底正不正確呢?而「過量飲酒」的壞處通常會直覺聯想到"傷肝",但倘若你正在體重控制,酒精很可能會成為一大絆腳石;同時也是繼久坐肚子大外,另一個養成啤酒肚的元凶;當你成功瘦身後想小酌紓壓,身為外食族又該如何幫自己把關健康、不再酒後復胖呢?今天營養師會和大家分享身體代謝酒精的脈絡,以及關於喝酒的六個陷阱。對於愛喝酒/需要喝酒的你,這篇文章很重要,千萬別錯過囉!
喝酒後,酒精在身體的代謝路徑
酒精又稱為乙醇,當我們幾杯黃湯下肚後,酒精會被運送到肝臟進行代謝;乙醇先經由肝臟酵素乙醇去氫酶(ADH)代謝成有毒的「乙醛」,這個物質便是造成宿醉的元凶,會引起頭痛、心悸、嘔吐等身體不適的反應,並提高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風險。乙醛更被認列為一級致癌物,若長期累積在人體內,無疑提高了癌症發生率。喝酒會臉紅的人,代表身體中缺乏一種關鍵酵素⸺乙醛去氫酶(ALDH)將毒性物質代謝成無毒的乙酸;因此相比於喝酒後不會臉紅的人,罹患食道癌、口腔癌、心臟病的風險更高。台灣將近一半的人都缺乏這個負責將乙醛清除的關鍵酵素、或是該酵素活性不夠,在大量飲酒前、後都須做好代謝準備。
哉問一、喝酒會臉紅代表代謝快?不臉紅就沒代謝,不怕胖?
錯!事實恰好相反;喝酒臉紅不是身體的保護色,反而是「警示燈」亮起!先回想一下:你喝酒也會臉紅嗎?「喝酒會臉紅」其實是亞洲人種特有的體質,每10個亞洲人便會出現3~5人缺乏酒精代謝基因,其他人種則約10人才出現1人;因此,喝酒臉紅的現象就被稱為Asian flush,意即「亞洲紅臉症」。根據研究報導:台灣人的酒精代謝基因缺陷率高居世界第一;而喝酒會臉紅的人罹患食道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14倍,需要特別節制飲酒量!
而且只要有喝酒,無論你是否喝得滿臉通紅,都逃不過它這顆「熱量炸彈」的威力;如果長期喝、天天喝,炸出啤酒肚、脂肪肝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。
哉問二、喝酒真的會變胖?「啤酒肚」是怎麼來的?
當你以為成功將致癌物乙醛、代謝成無毒的乙酸後,健康就萬無一失了嗎?不盡然喔!乙酸雖然無毒,不會造成身體不適或累積成毒性,但乙酸代謝後會變成脂肪、三酸甘油酯,就漸漸堆積成圓滾滾的啤酒肚啦!有些正在努力減脂的朋友們,往往平日都很認真透過飲食控制、吃原型食物、間歇性斷食等方式,創造熱量赤字;但每當到了周末假日,難免會有與親友歡聚,相約在酒吧喝點調酒,或到居酒屋、熱炒店喝酒聊天吃下酒菜的放鬆行程,就不難發現體組成很容易在聚餐後回歸到原本的狀態喔。未來在正式宣告自己屬於易胖體質前,不妨先檢視一下日常的飲酒量吧!
另外,經常性飲酒、即使不是狂飲,也會影響肝臟分解、代謝脂肪及脂肪酸的能力。一旦脂肪開始累積在肝臟,便是長年工作應酬需要喝酒的人,十之八九有酒精性脂肪肝的原因。當脂肪肝反覆發炎結痂、導致肝細胞纖維化,嚴重甚至會衍生成肝硬化喔。
哉問三、酒為何越喝越渴?口渴會影響減肥嗎?
因為酒精會抑制體內的「抗利尿激素(ADH)」,讓我們特別想上廁所。身體感到缺水、卻抓不住水分,喝越多只會越口渴、更加速身體水分排出。喝酒除了利尿外,缺水的器官還會偷搶大腦的水分來應急,進而發生頭痛。也因為水溶性維生素隨尿液流失、電解質失衡(鈉、鉀離子),使得我們更容易出現口乾舌燥、頭痛、疲倦、嘔吐等不舒服的情況。身體有時會將口渴、脫水的感覺,錯誤解讀為飢餓;因此我們容易因為身體水分不足、而渴望吃進更多食物,反而增加脂肪囤積。
哉問四、宿醉為何容易感到身體無力?喝酒隔天可運動減脂嗎?
當你過度飲酒時,肝臟忙著代謝酒精,難以兼顧血糖的穩定和身體的能量調度需求,無法發揮原本分解肝醣、使血糖穩定的能力;因此宿醉的人在代謝酒精過程中容易暫時性低血糖,會覺得頭暈及全身無力。隔天如果在這樣的狀態下,不建議再做高強度的運動來減脂,先休息、正常用餐,待精神體力穩定下來後,再開始運動減脂的計畫吧。
哉問五、寒流來襲,喝酒真的能暖身,還是讓你更難瘦?
一切都是假象!喝酒會讓身體"感覺"變暖和的原因是:酒精會刺激血管擴張,讓更多血液流向皮膚表面,這也是飲酒後身體會變通紅的原因之一。然而,這種「暖意」只是酒精帶來的假象,它麻痺了我們判斷寒冷的感知能力。酒酣耳熱時,核心體溫其實是下降的,脫掉禦寒大衣及圍巾反倒加速體熱散失。酒精甚至會干擾下視丘(人體的恆溫空調)維持正常的體溫調節功能,無法有效且及時應對寒冷,很可能增加失溫與猝死的風險。當核心體溫下降、影響到整體的新陳代謝,也會讓我們更「難瘦」喔。
哉問六、「小酌怡情」的安全飲酒量是多少?喝多少不影響減肥?
依照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飲食原則(孕婦及未成年不得飲酒),建議女性每日不宜超過1杯、男性不宜超過2杯;每一杯為10公克酒精,相當於啤酒250 c.c=紅/白葡萄酒100 c.c=威士忌、琴酒、白蘭地等烈酒約20~30 c.c。酒精濃度越高、熱量越高,喝的量應控制越少越好,且不建議週間沒喝酒就集中到假日狂飲。
若我們想要健康「嚐酒」亦長久,飲酒總量還是要把關的!
你是否也曾為網路上流傳過許多「該喝酒的原因」而振臂高呼呢?但無論是:喝酒能增加骨密度、預防腎結石、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、抗癌……等傳言都被一一證實有誤!反之,酒精不僅會降低鈣質的吸收率,還會增加尿酸生成、進而提高結石的機率;雖說人生得意須盡歡,但至今尚無足夠的證據支持酒精對心血管長期健康有益,反倒會因為「適量飲酒有助於健康」這句話,降低了我們對酒精危害的警覺性,一不小心就容易喝過量,不僅傷身、傷胃也傷肝,還會導致肥胖及其他代謝問題。
營養師小提醒:「地中海飲食法」雖建議搭配適量紅酒,且提及每天一小杯紅酒(實則是當中富含白藜蘆醇等多酚物質)對血壓及膽固醇有正面的效益;但因為亞洲人的基因與歐美人種畢竟有所差異,仍建議肥胖者盡量減少飲酒唷!
想了解肝臟在代謝酒精過程中的營養需求,以及能緩解宿醉不適的保健成分嗎?請期待下回分享喔。
作者簡介
- 自律神經減脂專研
- 自律神經健康管理師
- 肥胖研究學會體重管理營養師
- 國家高考營養師 營養字011096號
- 保健食品工程師 證號 H-A-5066-2020
- 腎臟專科營養師
- 運動營養專家 L1+L2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