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乾杯不肝悲!營養補給助你宿醒神清

圖片
撰文者:橘貓妍究室   連奕筑 營養師   上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過:身體代謝酒精的脈絡,以及關於喝酒害你減肥失敗的六個陷阱。 相信「解酒」這個詞對於需要頻繁聚餐應酬、拼酒的朋友來說肯定都不陌生,甚至各有自己的一套解酒秘方;但對於初入職場的酒桌新鮮人 ( 新鮮的肝 ~) 不免要逐一嘗試適合自己的保健品和解酒之道,而網路上流傳的方法是否真的有效呢?不僅如此,因應現代人的社交習慣,市面上也推出不少主打能夠「解酒」的產品,號稱能讓人千杯不醉、迅速恢復元氣,揮別宿醉不適。究竟這些保健成分是什麼?真的能夠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嗎?另外,其實大量喝酒後也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,引起心跳加速、血壓升高,還會影響睡眠品質、導致失眠,當酒後經歷以上種種該怎麼辦? 橘貓營養師今天就來聊聊肝臟在代謝酒精過程中的營養需求,以及能緩解宿醉不適的食品、或保健成分有哪些,一一分享給橘友們參考。   肝臟如何代謝酒精?需要什麼營養素幫助? 回顧一下,酒精在身體的代謝路徑:當我們喝酒時,酒精會先經由胃、腸被吸收,進入血液中;肝臟是主要負責代謝酒精的器官,但此過程除了會運用肝臟酵素、同時也會消耗大量的營養素,並產生對身體有害的副產物「乙醛」,此物質便是造成宿醉的元凶,會導致一系列不適的症狀(如頭痛、噁心、疲勞、口渴等) ,並提高癌症、心血管疾病和失智風險 。 因此了解肝臟的營養需求,適當補充保健成分,可以幫助提高解酒效率,以減少酒精對身體的傷害、緩解宿醉不適;長遠來看,對健康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!   肝臟代謝酒精的主要路徑分為兩個階段: 1.        第一步:乙醇 → 乙醛,飲酒後的身體反應 ( 臉紅、心跳加速、頭暈想吐 ) •          酵素:乙醇去氫酶( ADH ) •          副產物:乙醛( Acetaldehyde )。乙醛已被證實為一級致癌物,若長期累積在體內,將會提高罹患食道癌、口腔癌、乳癌、胃癌、心臟病的風險。 •       ...

酒精 = 熱量炸彈?! 飲酒6大陷阱害你減肥失敗!

圖片
 撰文者:橘貓妍究室 連奕筑 營養師 你有過酒後宿醉、頭昏腦脹、口渴難耐,甚至隔天醒來仍噁心想吐的痛苦經驗嗎?為什麼一群人聚餐應酬同樣在喝酒,有的人會臉紅宿醉一杯就倒,有的人卻能面不改色、千杯不醉呢?大家可能聽過一個說法:認為喝酒會臉紅是肝功能好和代謝快、不臉紅的根本沒代謝,到底正不正確呢?而「過量飲酒」的壞處通常會直覺聯想到 " 傷肝 " ,但倘若你正在體重控制,酒精很可能會成為一大絆腳石;同時也是繼久坐肚子大外,另一個養成啤酒肚的元凶;當你成功瘦身後想小酌紓壓,身為外食族又該如何幫自己把關健康、不再酒後復胖呢? 今天營養師會和大家分享身體代謝酒精的脈絡,以及關於喝酒的六個陷阱。 對於愛喝酒 / 需要喝酒的你,這篇文章很重要,千萬別錯過囉!   喝酒後,酒精在身體的代謝路徑       酒精又稱為乙醇 ,當我們幾杯黃湯下肚後,酒精會被運送到肝臟進行代謝; 乙醇先經由肝臟酵素乙醇去氫酶 (ADH) 代謝成 有毒的 「 乙醛 」 , 這個物質便是 造成宿醉的元凶 ,會引起頭痛、心悸、嘔吐等身體不適的反應,並提高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風險。乙醛更被認列為一級致癌物,若長期累積在人體內,無疑提高了癌症發生率。 喝酒會臉紅的人,代表身體中缺乏一種關鍵酵素 ⸺ 乙醛去氫酶 (ALDH) 將毒性物質代謝成無毒的乙酸 ;因此相比於喝酒後不會臉紅的人,罹患食道癌、口腔癌、心臟病的風險更高。 台灣將近一半的人都缺乏這個負責將乙醛清除的關鍵酵素、或是該酵素活性不夠,在大量飲酒前、後都須做好代謝準備。   哉問一、喝酒會臉紅代表代謝快?不臉紅就沒代謝,不怕胖? 錯!事實恰好相反; 喝酒臉紅不是身體的保護色,反而是「警示燈」亮起! 先回想一下:你喝酒也會臉紅嗎?「喝酒會臉紅」其實是亞洲人種特有的體質,每 10 個亞洲人便會出現 3~5 人缺乏酒精代謝基因,其他人種則約 10 人才出現 1 人;因此, 喝酒臉紅的現象就被稱為 Asian flush ,意即「亞洲紅臉症」。 根據研究報導: 台灣人的酒精代謝基因缺陷率高居世界第一;而喝酒會臉紅的人罹患食道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 14 倍,需要特別節制飲酒量! 而且只要有喝酒,無論你是否喝得滿臉通紅,都逃不過它這顆「熱量炸彈」的威力;如果長期...

年後復胖潮來襲,斷食真的能健康瘦嗎?

圖片
  撰文者:橘貓妍究室 連奕筑 營養師   年後復胖潮來襲,原先的健康體態消失,你是否正準備開啟新一輪「減肥 ⸺ 復胖 ⸺ 再次減肥」的無限輪迴?每次好不容易透過各式各樣的體重控制技巧成功擺脫體脂肪,卻在年節與親友團聚後,眼睜睜看著數字反彈回原點、甚至稍不留神還往上飆升;每當體脂計上的數字宣告著減肥失敗時,總讓人不禁懷疑:自己是不是自制力太差、意志力不夠,才總讓美好體態成為期間限定?   年節期間久坐、大吃大喝,復胖結果或許想當然爾、是有跡可循的;但如果我們告訴你,這其實是人類天生的 「自腴力」 所造成的呢?變胖其實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能力,由此可知: 減肥復胖 不是不自律,而是自腴力 。   我們先來聊聊,關於年後體重增加這回事;根據台灣衛福部統計: 過年後約有四成的民眾會變胖,而體重平均「變胖 2 公斤」! 原因是過年期間與親友相聚享用豐盛的年菜,閒話家常時手邊不乏各式糖果、餅乾、糕點、炸物等,多是 熱量偏高、精製糖為主 的食物,再加上 聚會喝酒小酌 ,也容易造成腸胃負擔和消化不良,這類現象似乎也能從年後肝膽腸胃科診所的人潮絡繹不絕觀察到。腸胃消化、吸收不良以外,若沒有維持運動習慣或出門走春踏青,體重、體脂就很容易失控。   今天想深入剖析 因應 「復胖」 ⸺ 重啟減脂目標 的規劃流程,帶著大家搭上減脂列車、 直達不復胖的終點站 ,讓減脂成功的甜蜜果實不再有賞味期限。   對抗復胖起手式:先確認是否真的變胖? 如果你的體重增加幅度是 1~2 公斤 : 那恭喜你!很可能是年節飲食 較重油、重鹹、水喝太少 ,而造成 身體水分滯留 ;另外,若熬夜打牌、通宵歡聚聊天,也同樣可能影響體組成的數值呈現;只要 恢復規律的飲食型態 ( 包括少精製糖、多吃原型食物、喝足水量目標 ) 、調整生活作息 ( 早睡、運動習慣等 ) ,約 3~7 天便可恢復原來的身材和體組成。   若體重增加幅度超過 2 公斤: 建議可以透過更精確的體脂計來 分析這段期間增加的是體脂肪、還是內臟脂肪 ,上升的體重數值中至少有 1 公斤來自新囤積的脂肪;同時觀察 肌肉是否流失 等資訊來規劃相應的減脂方針, 會需要 2~3 周認真地執行飲食控制,「有意識地吃」來爭取熱量赤字及缺口 ,才能逐...

「喝水都胖?」更年期女性別慌張,營養師有解!

圖片
撰文者:橘貓妍究室 連奕筑 營養師 「我連喝水都會胖」 這句話不知各位熟不熟悉呢?是否自己曾掛在嘴邊、或常聽家人朋友這麼抱怨過呢?更年期肥胖問題確實讓許多人感到相當委屈,明明飲食習慣、生活作息與以往並無二致,卻在不知不覺間晉升成為大腹翁、小腹婆。我們或許知道久坐肚子大與新陳代謝的關聯性,但其實有很多女性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運動習慣、努力維持健康體態,卻仍無法甩開更年期肥胖的困擾。雖然男性和女性都會經歷更年期,但女性更容易從日常生活中察覺到蛛絲馬跡,例如生理週期變化、經血量減少、自律神經失調,以及不知該怎麼辦的失眠困擾等,漸漸意識到: 「我,可能已經進入更年期了。」   許多女性在正式停經以前就會出現「更年期症候群」的身體變化,包括情緒的改變、睡眠障礙,容易熱潮紅、盜汗,肌肉、骨骼、關節都莫名痠痛,甚至還出現了最令人不知所措的「異位性脂肪」。我們可能自然而然認為更年期肥胖,是因為年紀增長、代謝率降低了,但研究發現:成年後到 60 歲之間的基礎代謝率,基本上並無太大的差距;但為何不少女性到了 更年期後,明明食量變少、食慾變差,體重卻依然不斷往上爬 。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?其實,更年期肥胖的背後有生理和心理等多重因素。今天營養師先從以下三個面向來解釋: 為什麼更年期「瘦不下來」,反而容易發胖 。最後也提供給各位女性橘友們更年期的飲食建議,以及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保健食品。   更年期為什麼容易發胖?妳一定要知道的 3 大關鍵原因! 1.     雌激素減少:脂肪失去指南針,而選在腹部落腳 更年期最大的生理變化是卵巢功能逐漸衰退,導致雌激素分泌量大幅減少。原先 充沛的雌激素能使脂肪囤積在讓女性更有魅力的部位 ,像是胸部、臀部、大腿等處,同時扮演著促進脂肪燃燒的角色、還能抑制內臟脂肪堆積。但當雌激素再也無法有效率地為脂肪「指引方向」時,身體就容易將多餘的熱量轉化成集中在腹部和內臟的脂肪囤積下來。此外,雌激素的下降還會影響肌肉的合成及修復效率, 即使妳吃得很少,也難以避免體脂率上升 。   2.     胰島素阻抗:燃脂能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隨著更年期雌激素的減少,身體的代謝機制也悄然發生改變,其中最常衍生的代謝問題就是 胰島素阻抗,使得身體無法有效利用葡萄糖作...

不只能解渴,懂喝水來調節自律神經!

圖片
  撰文者:橘貓妍究室  連奕筑 營養師 喝水 ,看似再平凡不過的一件小事,卻對我們的健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。喝水不僅有助於新陳代謝、預防脫水、解渴,還能維持身體的水分平衡、不讓自律神經失調,甚至也與食慾調節有著密切的關聯。若我們尚不懂得喝水的重要性時,回想看看:你是否曾感到身體疲憊,但躺在床上卻輾轉難眠,內心開始焦慮「今夜又失眠怎麼辦?」;或者腸胃時不時地「鬧脾氣」,特別在緊張的時候,更是頻頻跑廁所?又或者發現自己的情緒時常像坐雲霄飛車般,毫無預警地大起大落?又或是當你看到「最強懶人減肥法、易瘦體質的體重控制技巧」竟然只教你如何喝水時,反應是否也跟我一樣感到難以置信呢?   事實上,這些看似無關的小問題,背後都可能與喝水密不可分。適當且正確的補充水分不僅能調節生理機能,還能穩定情緒與提升整體的健康狀態。水,正是喚醒健康的第一步!   水分是我們身體運作的重要基石, 當水分攝取不足,體內的平衡就可能被打破,影響到自律神經的穩定性 。 自律神經掌管著我們的呼吸、心跳、腸胃蠕動等自動化的生理功能;一旦發生自律神經失調時,睡眠品質、腸胃健康和情緒穩定性都會受到影響。 若是透過適當的水分補充,可以幫助自律神經恢復平衡,喚醒身體內在的「修復開關」 。   接下來,營養師帶大家一起深入探討喝水與自律神經的緊密聯繫,並學習如何透過改變飲水習慣,讓各位都能在簡單的日常中找到喚醒健康的關鍵開關。   自律神經:身體的自動駕駛模式,需要水分來驅動 當被問及「甚麼是自律神經?」時,我都會回答:我們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台車子,而 自律神經就像是每個人身體內建的 AI 自動駕駛模式 ,負責管理許多我們不需要刻意控制的生理功能,例如心跳、呼吸、血壓和消化等等。「自動駕駛模式」就配備有:代表「油門」的交感神經、和代表著「煞車」的副交感神經,來幫助我們這台車子安全地行駛在路上。自律神經是調節內臟功能的重要系統,我們體內的內臟、肌肉、神經及腺體就像是汽車零組件,而將這些零組件互相牽引、在各自崗位發揮功能的關鍵便是⸺ 自律神經。   當身體面臨壓力、踩下「油門」時,交感神經會被激活,促使我們的心跳和呼吸加速、血壓上升,讓肌肉充滿爆發力,為接下來的「戰鬥或逃跑」做準備;待壓力或危機解除後,副交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