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瘦瘦針到外泌體:引領減脂與控糖的醫學新革命
糖尿病已然成為全球性的慢性疾病,各國患者人數逐年攀升。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統計:全球已有超過五億人罹患糖尿病,且隨著人口老化、生活型態西化與肥胖盛行,數字仍持續增加。而肥胖,不僅會導致代謝異常、體態改變,更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。當內臟脂肪過多、胰島素敏感度下降時,血糖調節能力會受損,進而提高糖尿病風險。現代社會中,也有許多糖尿病的「隱形推手」,例如久坐、壓力與缺乏運動的生活型態,容易造成自律神經失調與代謝異常。然而,糖尿病的可怕之處在於⸺一開始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,因此血糖升高的警訊時常被忽略,直到出現併發症才被發現及治療。若長期忽視血糖問題,可能會導致視網膜病變、腎臟病變、神經病變及心血管疾病,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壽命。
因此,早期預防與及時診斷格外重要。維持健康體態、控制體重、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、紓解壓力與定期檢測血糖,都是防治糖尿病的關鍵。唯有我們主動、自覺改變生活方式,才能在繁忙的生活與身心壓力中遠離糖尿病的威脅。
代謝症候群:糖尿病的前哨站
糖尿病往往與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。代謝症候群是一組危險因子,包括腹部肥胖、空腹血糖偏高、空腹三酸甘油酯過高、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俗稱「好的」膽固醇)偏低以及血壓偏高。當這些危險因子同時出現時,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。
以下五大指標自我檢查,「5中3」拉緊報!
1、 腹部肥胖:男性腰圍>90 cm、女性腰圍>80 cm
2、 血壓偏高:收縮壓 ≥ 130 mmHg;舒張壓 ≥ 85 mmHg
3、 空腹血糖偏高 ≥ 100 mg/dL
4、 空腹三酸甘油脂偏高 ≥ 150 mg/dL
5、 好的膽固醇偏低:男性< 40 mg/dL、女性<50 mg/dL
為什麼要注意腰圍?
雖然身體質量指數(BMI)是國際通用的肥胖指標,但它並不能完全反應內臟脂肪的堆積程度。腹部肥胖更能揭露內臟脂肪的狀況,內臟脂肪越多,越容易引發胰島素阻抗、血脂異常與慢性發炎,進一步推動糖尿病的發生。因此,量腰圍是監測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方法,當腰圍過粗,就該拉起警報,啟動減重與生活型態調整計畫。
腸泌素風潮:帶來肥胖治療新希望,卻也暗藏隱憂
腸泌素(Incretins)是由腸道所分泌的荷爾蒙統稱,包含GLP-1與GIP。一般會在進食後分泌,以促進胰島素作用,進而抑制升糖素對血糖的影響,同時延緩胃排空、增加飽足感,對血糖控制和體重管理都具有正面作用。
時下最夯的「瘦瘦針」⸺GLP-1類似物與GLP-1/GIP雙重促效劑,除了原本應用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食慾控制外,近年來也被廣泛應用於肥胖治療。即便是非糖尿病患者,也能透過這類藥物受惠於體重下降與代謝改善,因此逐漸成為減重的新選擇。
不過,在使用 GLP-1 類藥物的過程中,仍需留意潛在的副作用與身體變化。例如,藥物會使胃排空速度變慢,可能導致噁心、腹脹、便秘等消化系統不適。此外,由於藥物可顯著抑制食慾,若飲食攝取不足,容易造成營養不均或蛋白質攝取量不足,進而導致肌肉量流失。若未適當留意與管理,這些問題可能會逐漸影響整體代謝健康與身體組成。
因此,使用GLP-1類藥物進行減重時,應搭配均衡飲食、充足蛋白質攝取與規律的阻力運動,以維持代謝與肌肉健康。並遵循醫師與營養師的專業評估與追蹤,才能幫助使用者在安全且可持續的前提下達成理想體重和體態。
外泌體:負責細胞溝通的微型信使
外泌體(Exosomes)是細胞分泌出的奈米級囊泡,內含蛋白質、RNA、脂質等訊息分子,能在細胞之間傳遞訊號,就像一個「微型郵差」,將特定訊息送往目標細胞,改變其功能或執行相應指令。
研究顯示,外泌體參與許多與代謝相關的訊息傳遞,包括:
調控胰島素阻抗:外泌體能影響肌肉、肝臟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。
調節慢性發炎:外泌體攜帶的分子可能抑制或促進發炎,進而影響代謝健康。
保護β細胞:外泌體能傳遞促進胰島β細胞再生或抗凋亡的訊號,有望延緩糖尿病惡化。
調控脂肪細胞代謝:外泌體可影響脂肪細胞分化、脂質分解與能量消耗。
雖然目前外泌體的相關應用多仍停留於動物實驗階段,但初步的研究結果已相當振奮人心。未來,外泌體有望成為改善胰島素阻抗、降低體脂肪,並延緩胰臟β細胞老化的全新治療策略。
外泌體減脂新革命:開啟瘦身新趨勢
肥胖不只是體重增加這麼簡單,而是一種與代謝、免疫與發炎息息相關的全身性疾病。最新外泌體研究發現,運動後由骨骼肌分泌的外泌體能促進脂肪燃燒、增加能量消耗;而來自免疫細胞的外泌體則能減少脂肪組織發炎,改善代謝健康。未來若能應用於臨床,外泌體有望成為「精準減脂」的新利器⸺針對內臟脂肪代謝、抑制發炎反應、並提升胰島素敏感性,達到真正的健康瘦身與代謝重啟。
從今天啟動你的健康目標吧!
雖然口服外泌體與腸泌素藥物的發展令人期待,但生活型態的調整仍是糖尿病預防與治療的基石。建議生活中先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:
飲食控制:減少精製澱粉與含糖飲料,增加蔬菜、水果的膳食纖維與植化素,攝取優質蛋白質與健康的油脂。
規律運動: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,搭配阻力訓練。
腰圍管理:定期測量腰圍,男性建議< 90公分、女性< 80公分。
定期健檢:監測血糖、血壓、血脂,及早發現異常並介入。
現在,就是改變的起點!從飲食、運動到心態,讓我們一起調整生活步調,邁向更健康、更有活力的自己。提早行動,就能降低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風險,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,讓生活不只「有質」,更「有量」。
作者簡介
- 自律神經減脂專研
- 自律神經健康管理師
- 肥胖研究學會體重管理營養師
- 國家高考營養師 營養字011096號
- 保健食品工程師 證號 H-A-5066-2020
- 腎臟專科營養師
- 運動營養專家 L1+L2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