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瘦瘦針到外泌體:引領減脂與控糖的醫學新革命

撰文者: 橘貓妍究室 連奕筑 營養師 糖尿病已然成為全球性的慢性疾病,各國患者人數逐年攀升。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統計:全球已有超過五億人罹患糖尿病,且隨著人口老化、生活型態西化與肥胖盛行,數字仍持續增加。而肥胖,不僅會導致代謝異常、體態改變,更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。當內臟脂肪過多、胰島素敏感度下降時,血糖調節能力會受損,進而提高糖尿病風險。現代社會中,也有許多糖尿病的「隱形推手」,例如 久坐 、壓力與缺乏運動的生活型態,容易造成 自律神經失調 與代謝異常。然而,糖尿病的可怕之處在於 ⸺ 一開始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,因此血糖升高的警訊時常被忽略,直到出現併發症才被發現及治療。若長期忽視血糖問題,可能會導致視網膜病變、腎臟病變、神經病變及心血管疾病,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壽命。 因此,早期預防與及時診斷格外重要。維持 健康體態 、 控制體重 、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、紓解壓力與定期檢測血糖,都是防治糖尿病的關鍵。唯有我們主動、自覺改變生活方式,才能在繁忙的生活與身心壓力中遠離糖尿病的威脅。 代謝症候群:糖尿病的前哨站 糖尿病往往與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。代謝症候群是一組危險因子,包括腹部肥胖、空腹血糖偏高、空腹三酸甘油酯過高、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俗稱「好的」膽固醇)偏低以及血壓偏高。當這些危險因子同時出現時,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。 以下五大指標自我檢查,「5中3」拉緊報! 1、 腹部肥胖:男性腰圍>90 cm、女性腰圍>80 cm 2、 血壓偏高:收縮壓 ≥ 130 mmHg;舒張壓 ≥ 85 mmHg 3、 空腹血糖偏高 ≥ 100 mg/dL 4、 空腹三酸甘油脂偏高 ≥ 150 mg/dL 5、 好的膽固醇偏低:男性< 40 mg/dL、女性<50 mg/dL 為什麼要注意腰圍? 雖然身體質量指數(BMI)是國際通用的肥胖指標,但它並不能完全反應內臟脂肪的堆積程度。 腹部肥胖更能揭露內臟脂肪的狀況 , 內臟脂肪越多,越容易引發胰島素阻抗、血脂異常與慢性發炎 ,進一步推動糖尿病的發生。因此,量腰圍是監測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方法,當腰圍過粗,就該拉起警報,啟動減重與生活型態調整計畫。 腸泌素風潮:帶來肥胖治療新希望,卻也暗藏隱憂 腸泌素(Incretins)是由腸道所分泌的荷爾蒙統稱,包含GLP-1與GIP。一般會在...